新闻中心
清洁能源如何赋能青海绿色发展?|跟着华能山河行
清晨,当阳光洒在青海的高原上,塔拉滩上的“蓝色海洋”开始熠熠生辉,一束束清洁电流沿着光伏板下的线路奔向东部,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点亮灯火,也为乡村注入生机。从荒漠到乡村,从牧光互补到教育帮扶,清洁能源正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,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。近日,记者随中国华能一同走进青海,探寻清洁能源如何成为这片高原绿色发展的引擎,又是如何为当地创新发展牧光互补、乡村振兴和教育帮扶注入生机与活力的。
塔拉滩,这片曾被称为“不毛之地”的土地,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。几十年前,这里由于干旱少雨、超载放牧,草场逐渐退化成荒漠。然而,今天的塔拉滩已脱胎换骨,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之一。
想要在荒漠上架起光伏板并不容易,在高原干旱、砂砾地质复杂的条件下,光伏项目建设面临重重困难。从桩基成孔易坍塌,到特殊地形对施工提出更高要求,团队需要不断创新技术,攻克难题。“经过团队的反复试验,通过注水成孔、钎杆钻机挤压等新工艺的不断探索,一个个桩基才扎实深入地下。”华能青海分公司项目经理郝卓龙说。
华能海南州5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落成,让塔拉滩穿上了一层“蓝色铠甲”。8188www威尼斯平台这一项目占地面积相当于1175个足球场,不仅是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的标志性工程,更是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。
塔拉滩的改变不仅在于其新能源的发展,更在于改变了当地的发展模式。光伏板的铺设有效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,草地一片片“复活”。“刚开始我们来这里建设的时候,这里真的寸草不生,黄沙满天飞。”郝卓龙回忆道,“但光伏板建成后,不仅发电,还让草地重新长出来了。”这片新生的草地吸引了附近牧民的羊群前来放牧,“光伏羊”应运而生。牧光互补的模式不仅发了清洁电力,还为牧民带来了额外收入。
光伏发电在青海的价值,不止于发电与环保,更在于改变乡村的经济与居民生活。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,光伏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,帮助无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。
德吉村,这个位于黄河岸边的美丽村庄,是尖扎县乡村振兴的缩影。2017年,尖扎县30个村的251户贫困户搬迁到这里,开始新生活。与传统搬迁项目不同的是,德吉村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住房,还通过光伏发电项目让村民拥有了一份稳定的额外收入。
藏族村民闹尖措一家就是德吉村的“新居民”。从深山老林搬到现代化的村庄后,闹尖措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以前我们靠种地和放牧过日子,生活非常困难。搬到德吉村以后,不仅住上了新房子,还能靠屋顶的光伏板拿到每年3000到4000元的收益。”如今,她还开办了一家农家乐,年收入最高可达10万元。
闹尖措不仅靠光伏收益致富,还通过华能组织的烹饪技能培训,掌握了更多吸引游客的“技巧”。她笑着说:“以前我只会做藏族水饺,现在还学会了做柴火鸡和各种特色菜,游客越来越多了。”
华能尖扎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,通过利用学校、医院、企业等52家单位的闲置屋顶,每年为地方财政带来十万余元的收入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。
华能援青干部蔺通是清洁能源助力乡村振兴的亲历者。他告诉记者:“清洁能源是尖扎振兴的核心动力。我们通过税收政策和产业创新,让光伏发电真正为乡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。”在华能的推动下,尖扎县正逐步向“清洁能源发展示范县”迈进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振兴的双赢。
能源央企促进地方发展的力量,不仅体现在乡村的经济复苏上,还深刻影响着这里教育发展。在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,这种变化也发生在孩子身上。
作为华能长期重点援建的学校,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在过去几年里焕然一新。从现代化的教学楼到功能齐全的风雨操场,再到崭新的图书馆和阶梯教室,清洁能源发展的红利让这所学校的硬件条件步入全省领先行列。
“我今年获得了华能奖学金,特别开心。我用奖学金买了四大名著和几本文学小说,还给妈妈补贴了家用。”八年级学生青培多杰自豪地说道,“我的梦想是成为作家,像爸爸一样,用文字记录下家乡的故事。”
学校还与华能共同设立了“华能平板班”,通过远程授课引入东部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,让学生在偏远的高原上也能接受到先进的教育。开阔了孩子们视野的同时,也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。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久美深有感触地说:“清洁能源不仅帮助我们建设了学校,还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加公平的学习机会,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。”
清洁能源的发展正在改变青海,成为这片土地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在这背后,央企的参与与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作为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的主力军之一,中国华能多年来累计投入超过1.1亿元,为青海的经济发展、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塔拉滩的光伏板、尖扎县的屋顶光伏、学校孩子们的笑脸……这些点滴汇聚成青海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。在高原的蓝天下,清洁能源正以澎湃的力量,推动青海继续向前向绿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