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德国能源转型提升能源安全性与工业竞争力

2025-04-18 17:28:4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3月,德国朔尔茨政府关闭了汉堡莫尔堡燃煤电厂,这座曾耗资30亿欧元(约合248亿元人民币)、被誉为欧洲技术最先进的燃煤电厂仅运行6年便以关闭告终。这一决策引发德国社会的广泛关注,也表明德国能源转型的决心。

  国际能源署(IEA)近日发布报告称,德国持续推进的能源转型政策正为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创造机遇。该报告认为,通过优化电力系统、降低排放,德国有望在实现2045年碳中和目标的同时提高工业竞争力。

德国能源转型提升能源安全性与工业竞争力

  目前,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超过50%,但电力成本高企、区域供应失衡等问题仍需解决。国际能源署副署长玛丽·瓦利克强调,德国需要加快扩建电网、提升系统灵活性,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家庭和企业用能负担,以巩固能源转型成果。

  德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体系。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,德国加速淘汰核电,并于2023年关闭了最后3座核电站。与此同时,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占比从2010年的17%跃升至2023年的52%。然而,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长也暴露了电力系统的结构性矛盾。北部风电场与南部巴伐利亚等工业区的用电需求存在地理错配,输电网络拥堵导致电价差异明显。

  这种区域不平衡现象在2022年欧洲能源短缺期间进一步加剧。国际能源署指出,单纯增加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不足以应对挑战,亟须提升系统整体效率。

  目前,德国与邻国的电网互联度仅为12%,低于欧盟15%的平均水平。在储能领域,德国的探索初见成效,8188www威尼斯注册2023年底,全国储能容量为6.3吉瓦,较5年前增长了4倍。下萨克森州建设的欧洲最大电池储能站可将过剩风电存储4小时,每年可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这些措施将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备用电厂的依赖,目前德国仍保留约30吉瓦的燃气电厂作为调峰电源。

 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,德国交通领域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20%,且连续十年未实现减排目标。国际能源署分析显示,德国私家车日均行驶里程为39公里,较欧盟平均水平高15%,而电动汽车仅占乘用车总量的2.1%。充电基础设施短缺是主要障碍,截至2024年3月,德国公共充电桩为23万个,其中快充桩占比不足20%。柏林至慕尼黑高速公路沿线分钟以上才能完成充电。

  建筑领域同样面临挑战。在德国3800万套住房中,60%建于1979年前,平均能效评级仅为D级。德国2024年实施的《建筑能源法》要求新建住宅必须使用65%可再生能源供热,老旧建筑改造可获最高40%的政府补贴。不过,热泵安装成本仍比燃气锅炉高两倍,许多家庭仍持观望态度。巴伐利亚州试点项目显示,采用阶梯式电价(夜间低谷电价下调30%)配合低息贷款后,热泵安装率提升至12%。但德国范围内,热泵存量渗透率仍不足8%,远低于2030年30%的目标。

  为应对钢铁、化工等行业的需求,德国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柱。根据国家氢能战略,2030年德国绿氢产能需要达到10吉瓦,可替代全国12%的工业用天然气。目前,德国政府已投入90亿欧元支持62个氢能项目,包括全球首条氢基直接还原铁生产线,即萨尔茨吉特钢铁厂项目,每年可减少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

  价格问题是氢能广泛应用落地的核心障碍。当前工业用户采购绿氢的价格为每千克4.5~6欧元,是灰氢的两倍以上。蒂森克虏伯等企业表示,如果没有政府支持,氢能炼钢成本将导致产品价格上涨25%。在基础设施方面,改建天然气管网输氢的试验取得进展,莱茵集团在埃森市的试点项目已实现10%掺氢输送。但全国仅15%的管网完成适应性改造,且储氢设施严重不足。目前德国地下盐穴储氢容量仅为1.3万吨,而2030年的需求预计为50万吨。

  能源转型的经济代价是德国社会的焦点议题。2023年,德国工业用电均价为每千瓦时18.3欧分,比美国高76%。巴斯夫表示,路德维希港基地能源成本占其总生产成本的比例从2019年的8%升至2023年的22%,迫使公司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中国和美国。

 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最终描绘出德国能源转型的辩证图景:既有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跃居全球前列的成功经验,也有电网滞后、成本高企的现实挑战。随着《可再生能源法》修正案将于今年下半年生效,德国计划将风能和太阳能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6个月内,并允许农业用地有限度安装光伏电池板,这些务实调整或将为其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。但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竞赛,而且是社会共识的漫长重塑。

搜索